“十八谈”映象版·务实河南·济源市篇访谈提纲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22-12-16 20:14:01
“十八谈”映象版·务实河南·济源市篇访谈提纲
【短片一】:2分30秒
以短片开头,简要介绍愚公家乡——济源市的新面貌,并提出问题,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济源,作为一个年轻的正在成长的城市,将如何迎接这个重大挑战?怎样做,才能挺立潮头?
【开篇语】:河南“十八谈”映像版,今天走进一个年轻的城市济源市。介绍嘉宾……
1、 主持人:在2011年,“中原经济区”可以说是河南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是今后五年河南发展的重点。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背负了新的历史使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格局中,济源是如何思考和定位自身发展的?
何雄:确实,回顾2011,“中原经济区”无疑是关注度最高,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济源是河南省最年轻的省辖市,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都在关注着济源,对济源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卢展工书记在济源调研时,对我们提出了“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的希望和要求,这对我们来讲既是肯定和鼓励,更意味着压力和责任。按我的理解,济源要始终充满活力,就必须保持好的发展态势、好的发展趋势和好的发展气势,让全省人民看到一个永不满足、开拓奋进的济源;要实现“新兴”,就要跳出传统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真正走出一条产城融合、统筹协调的发展新路子;要成为“中心”,就要有开放包容的全局视野,主动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根据这一发展定位,我们提出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当好“先行者”和“试验田”。“先行者”,顾名思义就是要“走在前面”,我们的努力目标是“两个领先”:一是发展速度要全省领先,二是人均水平要全省领先。只有做到了这两个领先,济源才是名副其实的“先行者”。“试验田”,就是要搞试点、做实验,在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区域合作等方面做出一些积极的探索,为全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借鉴。
王宇燕:对济源来讲,中原经济区建设让我们一下子由“边缘”变成了“前沿”、由“交界”变成了“交汇”,站到了新的发展层面上。特别是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把济源列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板块和“洛三济焦”经济隆起带,这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在中原经济区总体战略布局中对济源的重视和支持。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只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开创济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2、 主持人:围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全省各地都在抢抓机遇、竞
相发展,二位当家人觉得济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哪里?
何雄: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济源要想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自身特色上下工夫。济源的优势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城乡一体化的优势。目前济源的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80.3%,居全省第二位;城镇化率达到51%;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缩小到2.12:1,这在中部地区是不多见的。不少领导和专家认为,济源是河南省最有条件、最有希望、最有可能尽早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二是产业的优势。济源的工业基础较好,现在已经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拥有玉川、虎岭、高新技术三个产业集聚区,全市有128家超亿元企业、2家超百亿元企业,豫光、济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6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企业行列。济源是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了畜牧、蔬菜、薄皮核桃、烟叶、冬凌草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比较高。同时,济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济水文化、黄河文化、道教文化、愚公移山文化等人文资源,形成了王屋山、五龙口、小浪底、济渎庙等特色旅游景区,旅游、商贸、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三是区位交通优势。济源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 207国道、焦枝铁路穿境而过,济晋、济运、济焦、济洛高速公路形成“十”字型框架,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豫西北、晋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济阳高速、城际铁路的加快建设,济源的区位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彰显。四是生态优势,济源处于沿黄生态涵养带和太行生态区,在中原经济区生态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39%,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五是体制的优势。济源市管镇(街道)的特殊体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行政成本,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直接贯彻落实到基层,改革创新的举措也能够最快地反映在基层。
王宇燕:中原经济区建设给济源带来的新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合作的机遇。《指导意见》在“促进区域联动发展”部分提出:“完善与周边省份区域合作机制,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鼓励焦作、济源、安阳、濮阳与晋冀鲁地区加强区域合作。”这意味着,在今后的深层次协作发展上,我市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地缘、人缘、习俗、文化、产业、资源相近或互补的特点,主动向山西、陕西靠拢,与周边城市对接,进行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层次的立体合作,形成联动发展。
二是生态建设的机遇。《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四区两带”生态网络构架,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建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突出地位。济源地处中原经济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和太行生态区,森林覆盖率达42.38%,比全省高出22.74个百分点,连续4年成为全省环境质量良好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等荣誉称号。依托这一基础,将为我市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打造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带来新机遇。
三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机遇。《指导意见》强调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济源是省定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近年来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成绩,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利用“三化”协调来发展济源,为省委、省政府“创造经验,典型带动”。
四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机遇。《指导意见》在“塑造中原人文精神”部分提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更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愚公移山精神不仅是济源人民的精神财富,而且已经上升为宝贵的中华民族精神。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弘扬愚公移山这一城市精神,高调叫响愚公移山精神文化品牌,借机、借力、借势,推动济源更好更快地发展。
【短片二】:2分
介绍济源魅力:医保城乡一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新兴中心城市;组组通……
3、 主持人:应该如何发挥这些优势?
何雄:立足这些优势,我们提出了着力打造“三大基地”、建好“中原经济区中的四区”的发展构想。“三大基地”,即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通过未来几年的发展,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铅锌深加工、全省重要的特种装备制造两个千亿元产业基地,培育8家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建设中原经济区中的四区”: 一是城乡一体化先行区,把济源1931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建设,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工农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是沿边合作开放示范区,进一步深化与山西晋城、运城、长治等市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利用与洛阳、三门峡、焦作三市地缘相连、产业相近的优势,构建“洛三济焦”经济隆起带,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三是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让济源的山更青、水更秀、城更美,在中原经济区生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四是改革创新试验区。充分发挥济源特殊的体制优势和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优势,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推进改革创新,为全省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我们就是要通过打造“三大基地”、建好“四区”,进一步提升济源的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4、 主持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是一个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济源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征程中,济源怎样才能干出一片新天地?
何雄: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是济源人民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济源人经常讲一句话: “济源没经验,靠的就是干”,济源过去的发展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仍然需要我们持续地干、科学地干、创新地干、提升地干,靠干来抢抓机遇,靠干来破解难题,真正干出一片新天地。正如我们在“十八谈”济源篇中所讲的那样,“千难万难,干就不难”。
在新的历史时期,“干”又被赋予了一些新的涵义,我们不仅要苦干、实干,更好会干、巧干。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确定了“持续求进,力求先行”的工作总基调,“持续求进”是我们的工作姿态,力求先行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具体讲就是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要持续发展求先行。二要持续转变求先行。
三要持续特色求先行。济源的发展要在质量和特色上,在做精做优上下功夫,统筹城乡发展要突出城乡一体化特色,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态园林城市、休闲宜居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和现代文明城市特色,产业发展要突出新型有色、新型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的特色,生态建设要突出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的特色,文化建设要突出愚公移山精神文化特色,通过彰显特色提升济源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要持续惠民求先行。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把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更好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发展的受益者和改革发展的推动者。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我们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路径,内涵非常丰富。 “三化”协调发展的核心在于一个“新”字。
近年来,济源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提升济源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具体讲就是实施“1133”战略,第一个“1”是要坚持不懈地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把全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发展;第二个“1”就是建设好1个中心城区,突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两个“3”就是分别推动3个复合型城市组团、3个重点镇加快发展;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地来抓,用城市理念改造农村,用市民标准转化农民。
二是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为经济社会持续求进提供强大支撑。把对外开放作为“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全局性举措,树立“大开放”理念,着力构建举市开放机制,结合我市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选准主攻方向、主攻产业、主攻区域,突出抓好延链招商和补链招商,着力在引进龙头、招大引强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市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努力使济源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
四是以龙头带动和基础完善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紧紧围绕我市丰富的山水、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物流、商贸、养老、健康养生等产业,拓展领域,培育亮点,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六是大力推进“十大幸福工程”,促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提升、文化惠民、医疗健康、社保统筹、安居保障、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平安济源工程、基层善治“十大幸福工程”,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更有主人翁的感觉,充分享受到济源改革发展的成果。七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推进投融资体制、土地利用机制、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农村产权制度、文化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方方面的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王宇燕:“三化”协调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有很多。卢展工书记经常强调我们面临的“老四难”和“新四难”问题。“老四难”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新四难”是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如何有效破解好这些难题,是我们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济源发展的实践来看,“老四难”、“新四难”在有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发展空间受限。济源地域小、人口少,经济总量也小,发展的回旋余地不大,持续快速增长的后劲不足,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需要加快培育。二是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多处于产业链前段和价值链低端,碰到发展困难,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对多数产业造成较大冲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程度偏低,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尤其是商贸、文化、娱乐、服务功能落后。三是资源要素制约。土地指标紧,环境容量紧,信贷规模收缩,要素制约加剧,人才技术缺乏,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自主创新能力不高,项目落地难,入驻成本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环境急需优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央、省委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这里,也希望龙永图先生和有关专家对我们的工作多加以指导、多提出宝贵意见。
【短片三】:1分30秒
科技创新为工业发展迎来“满园春色”……
5、 主持人:我们知道工业,一直是济源经济的支柱,七成GDP都是工业贡献的。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指出,要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一个“新”字意味深远。工业当家的济源,如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步伐?
何雄:济源工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目前已经形成钢铁、铅锌、能源、化工、矿用电器、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可以说,济源的工业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但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工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卢展工书记去年到济源调研时指出:“钢铁、焦化、铅锌等传统产业应该成为济源优势,要坚定不移地改进、提升,往前做。”为此,我们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方面要“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加快提升铅锌、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实施“企业上市”、“退二进三”、“中小企业倍增”三大行动计划,着力育龙头、拉链条、调结构、增效益,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王宇燕:我们重点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提升工艺、拉长链条、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推动铅锌、钢铁、化工、能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铅锌产业重点培育铅锌深加工配套产业集群,提高合金化水平;钢铁产业重点提升产品档次,与下游用户组建产业联盟;化工产业重点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三化”并举发展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能源产业重点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壮大产业规模。二是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加快装备制造、食品、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提高整机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食品工业重点引进禽、奶、果等一批深加工合作项目,建材工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多晶硅等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生物制药重点发展冬凌草抗癌素和生物农药。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作用,丰富创新载体,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的合作。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能的淘汰力度,不断推动传统产业上档升级。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减排、治理工程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6、 主持人:农业是河南的优势。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济源在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上,将采取哪些措施?
何雄:农业是“三化”协调发展的短板和难点,我市80%的面积是山区和丘陵,50%的人口在农村,只有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才能确保“三化”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的总体思路,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王宇燕: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全面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步伐,强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一是重扶持。“十一五”财政支农投入连年以30%以上速度递增,累计达到15亿元,2011年投入5亿元,资金投向重点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倾斜,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培基地。立足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在平原区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和蔬菜产业,在山区大力发展烟草和冬凌草产业,在丘陵区大力发展薄皮核桃和畜牧养殖业,五大产业基地发展基本实现了“11555”,即蔬菜10万亩、薄皮核桃10万亩、烟草5万亩、冬凌草5万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粮经比例达到5:5。三是抓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我们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累计流转土地33万亩,占可流转面积的77.2%,整村流转43个,培育千亩以上大户8个,百亩以上大户118个。四是育龙头。在培育原有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大引进力度,先后引进了双汇、柳江、伊利、康达、永达等全国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洽谈对接王老吉、好想你、新希望、农夫山泉、乐百氏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3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带动覆盖了70%以上的农户,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明显提高。五是强基础。在平原和山区分别规划建设了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持续开展“3+1”工作(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造林绿化、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优化了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改善了农田水利条件;加大对大型农业机械购置的奖补力度,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 83万千瓦。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2家)和全国农机标准化示范区。
【短片四】:2分
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成绩……
7、 主持人:100多年前马克思说过“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型城镇化担当着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重任,济源将如何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
何雄:近年来,济源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今后,我们仍将坚持用新型城镇化理念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和工农生产要素互动融合,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城乡统筹、工农互动的新型城镇体系。
王宇燕: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规划编制,强化规划监管,促进城乡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编制好规划、执行好规划是建设的最大节约。我们把2011年定为规划年,按照建设“紧凑型”、“复合型”、“生态型”城市的规划理念,全力推进市域一体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力争把我市打造成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产城一体新型复合城市。
二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功能。按照“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的思路,拉大框架,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提升品位,全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创新项目建设新模式,探索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积极推行BT建设模式,加大城乡项目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乡面貌。
三是实施标准化、数字化管理,促进城乡管理上水平。以推行城市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为核心,以服务人民群众和提高居民素质为根本,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形成全社会管理、全过程监管、全行业覆盖的城市管理网络,实现城市管理手段法制化、管理方式属地化、管理机制精细化、管理目标长效化。
8、 主持人:最后,我们一起来展望一下,未来中原经济区建设会为济源人民带来哪些看得见、享受得到的好处?
何雄:发展是民生的基础、民生的关键、民生的保障,没有发展的民生是一句空话,不能改善民生的发展就谈不上“硬道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凝聚全省各种力量的纽带;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事关亿万人民福祉的宏图大业。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发展,必将给济源人民乃至河南人民带来极大的好处:经济发展更快、交通更方便、找工作更容易、上学更好办、看病不再难、钱袋子越来越鼓。
王宇燕:我们坚信,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铿锵步伐,公共财政的蛋糕必将越做越大,公共财政的阳光必将惠泽万家,这个美好的前景一定会很快实现,中原儿女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最后请特邀评论员点评……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