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春节前夕,记者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家中拜访,听他讲述一生坚守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一丛兰花,一排书架,一杯清茶,坐在冬日暖阳中的陈佳洱,有着一种从容而又温暖的气息。他说,自己于2019年年底办理了退休手续,终于有时间放松下来,每天上上网、读读书。
但是,作为一位在核物理领域钻研一生的科学家,科技创新发展依然是耄耋之年的陈佳洱宿寐牵挂的事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陈佳洱强调,“科研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不断为国家创造新的科研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研实力。”
1934年,陈佳洱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之家。年少时期的他,一直生活在战乱年代。在残酷局势面前,少年陈佳洱深刻意识到:只有国家强盛,才有个人尊严和发展前程。
新中国的成立,让陈佳洱这一代人有了展翅翱翔的平台和依靠。1950年,陈佳洱考入大连大学物理系,师从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每次实验课,王大珩老师总是早早等在门口,每个学生都得通过他的口试考验才能进去做实验。”陈佳洱回忆,王大珩的科学指导和严格要求培养了自己严格、严密、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为后来投身科研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陈佳洱从大连大学转到了吉林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朱光亚给他上原子物理课,并指导了他的毕业论文。朱光亚的教学,进一步加强了陈佳洱对科学事业的兴趣与热爱。
1955年1月,中央作出在我国建立核工业、发展核武器、建立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因此,毕业后在吉林大学留校任助教的陈佳洱在那一年被调到了北京大学,参加我国第一个原子核教育基地的建设。
责编:hejuanhua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