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明琨、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艳玲
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在实践中践行和推动才能赋予其生命力。就中国而言,我们要采取多重举措将文明交流互鉴落到实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2019年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演讲,以及在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系列讲话中,均蕴含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意涵。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观的当代表现
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观的当代表现。
马克思认为精神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精神的太阳不能去要求它所照耀着的个体只产生一种色彩。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文化交往的作用,曾深刻指明:“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在文明发展方式上,马克思绝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文明是唯一选择,他认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列宁还根据当时实际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的公式。
责编:hejuanhua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