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增强工作合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果不能有效统筹,就会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谁都管不好,谁也不能一管到底。为此,我们瞄准痛点、打通梗阻、突破藩篱,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不断增强工作合力,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推行“1+1+N”生态保护体制,第一个“1”为属地责任主体,第二个“1”为牵头部门责任主体,“N”为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主体,根据不同的环境治理要求明确不同的责任主体。这一生态保护体制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和监管的综合性,从源头上破解了多头管理、监管执法“碎片化”的体制弊端。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体制上的“碎片化”,才能解决保护上的“碎片化”,真正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创新制度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我们坚持以创新制度为保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优化考核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干部考评体系,不断提高生态考核的权重;构建大生态环保管控格局,在全区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与综治网格无缝对接;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规划环评、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绿色信贷、生态补偿制度,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通过创新制度,努力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能落地、不落空,让每一项制度落细落实,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者陈永红为中共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25日 10 版)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