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事关当下的扶贫攻坚战,事关长远的社会结构稳定。扶贫先扶智。“帮助农村全面脱贫,乡村教育的发展是必经之路。”在精准脱贫的关键一役,乡村教育便是撬动整个农村版图与命运的那个支点,无论是多少遍的提醒或重申都不为过。民间层面的“乡村教师计划”“乡村校长计划”“乡村师范生计划”“乡村寄宿学校计划”等,乃至官方版本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皆是强调人的支撑性作用。教育是人的事业,离开了人,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构建纺锤形社会结构或纾解固化阶层之忧,大概没有什么比教育公平更便捷、更合适的第二条道路了。从古时的乡贤乡绅到今日的志愿教育,后赋公平的期待、人生出彩的梦想,大概是支撑一切情怀与作为最本色的动力源。
2018年的中国教育话题榜上,我们关注过“一块可能改变命运的屏幕”,进而热火朝天地讨论过双师教学等模式的效用。只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显然不是一块电子屏、一个教学联合体就能速效解决的——涵养乡村教育的良好生态,仍需立足于人、仍需从“人”字上破题。我们反复追问:一个民间的公益计划每年产生20个获奖的校长、100位获奖老师是否能影响我国乡村教育未来走向?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从“人”的层面关注乡村教育的未来,也许是乡村教育供给侧改革在新时代的使命所在、前途所在。
让乡村教师成为体面而有尊严的职业,他们的眼里才能自带光芒、进而让孩子们看到春风浩荡的未来和“远方”。
文/邓海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