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切中中国社会现实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具有历史性,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把握,更是对中国发展历史逻辑的深刻认知。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早非难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成为历史词汇。今天,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当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当代史中极富传奇性的一章,人民对发展的质量、持续性、获得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应运而生,深刻把握时代特点,精准回应人民诉求:在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的情况下,人民群众不仅需要经济增长,也需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匹配;不仅仅满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呼唤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统筹,“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同程。改革开放早期提出的“富口袋”“富脑袋”不再是难题,人民普遍关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带着温度的笔墨强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切中社会脉搏的准确性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庄严的态度承诺:“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方面在发展指标中体现出人的尺度,一方面力求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自然达成社会财富的累积;一方面擘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蓝图,一方面密切跟踪人民的获得感。由此,将新时代中国意义上的美好生活之现实所指,丰富呈现出来。
作者:刘文嘉(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1日 15版)
责编:hejuanhua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