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福明,这位出生于1958年的河南啟福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气质儒雅,风度翩翩,非常具有亲和力。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农家,少年困顿,却极爱读书,靠自学完成大专课程。他说:"因为从小家境贫寒,吃百家饭长大。所以,当时我就想等到自己事业强大之后一定回报社会。"这是他慈善之举的初衷。(11月7日新华网)
人们关注卢福明先生,不仅缘于他长期以来钟情于慈善公益的不二执著,更在于他对慈善理念的理性认知与务实践行。在他看来,慈善不仅是一种道德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透过其对慈善文化的客观解读,人们或可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而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厘清其实质与内涵的认知共识。
其一,慈善的动力发自"感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作为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代表,如何理解并践行"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参与慈善与公益事业就是卢福明的最好选择。他把"感恩"排在启福公司"八字"企业文化标语的首位,凸显"感恩"对于卢福明为人处世和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作用。正是受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驱使,卢福明才有热衷慈善的矢志不渝。
其二,慈善的核心在于"孝道"。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卢福明把慈善行为解读为对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的举家之爱的放大与延伸,只有具备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提升,慈善才会成为人们无私奉献的自觉行动。在卢福明看来,慈善没有大善小善之分,高调慈善和低调慈善同样值得赞赏;捐款数量不是衡量善心的唯一标准,搀扶老人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位、排队时让年长的老人排在你前边等等,不管你采取哪一种方式,只要去做善事,都值得我们学习。正是这种基于孝道的慈善,才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的正能量。
其三,慈善的未来系于"坚守"。"坚守"慈善,对于个人就是一辈子做好人、行善事,正如毛泽东所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于企业就是要作为一以贯之的企业文化,植根人心,坚持不懈;对于社会就是要让慈善事业在坚守中前行,在坚守中完善。卢福明把慈善事业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与争议,比作年轻人快速发育的"生长疼",要注意调整、加强锻炼、适时补钙,并非一味地质疑、指责甚至放弃。
社会的温暖指数不是由强者的高度所决定,而是由弱者的冷暖来标记。弱势群体生活的好坏,是一个城市是否美好的晴雨表。慈善作为扶危济困的民族美德、时代精神、企业担当与为人孝道,犹如渴盼浇灌呵护的一棵树,其茁壮成长需要体系完善、法治监管、多方合力、务实践行的土壤与条件。对此,卢福明以善行天下、启福中华的善举为中国慈善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