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节返程高峰期,年轻人是否应该背井离乡到"北上广"打拼,再度成为争论激烈的网络热点。似乎每到回家过年时,众多年轻人都要在这个话题上纠结一番。在大城市闯荡还是在家乡发展?"父母在,不远游"还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看上去是两难困境。
有的人承受不了大城市的高房价和雾霾天,有的人忍受不了小地方的"靠关系"和"没文化",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这些选择的背后,大都隐含着一种单一的"成功学",概括起来就是城市优于乡村、物质财富至上。"乡土、亲情"在过年时成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热词,却终究不会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
春节期间年轻人"恐归",怕被问工资,怕被问婚姻,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社会往往只认可一种生活方式:到了二三十岁就应该在城市有车有房、成家立业。在这种单一"成功学"的社会语境下,年轻人所追求和热爱的东西也趋于物质化。选择专业时,实用的经济、金融、管理专业是热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工资高低,是否喜爱倒在其次;选择工作地点时,赚钱机会多的大城市是首选,如此等等。
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去人力、资本和知识密集的地方,这是城市化的规律,也是一个国家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如果整个社会都是单一的"成功学",向上的青春只有一个维度,年轻人一旦遇到现实困境时,就很容易生发出何去何从的感慨。
因此,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年轻人到城市发展的同时,全社会应该有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关注年轻人个人精神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破除一些"成功学"的迷信,比如豪宅好车高收入就胜过"农妇山泉有点田",比如城市的金融白领就胜过乡村的种地小农。
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安身立命,当然值得称赞,在小城市甚至乡村做着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去"北上广"也好,在"县乡村"也罢,年轻人最应该做的,是青春不止、奋斗不息。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