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流动儿童成长:城市化不容回避的问题
今年5月,第一次参加"一对一"支教活动的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志愿者李昊,来到了安徽籍流动儿童闫石在北京肖家河社区的家。对志愿活动充满期待的李昊,一路上都在盘算着怎样尽可能简单明了地把知识教给孩子。
"虽然对支教的环境有一定心理准备,但置身其间时,还是感到一些意外。闫石的家是合租房,一个破旧的大院里住了四五户人家,院子里堆满了杂物,晚上有时还没电。"李昊在当天的支教日记里这样写道。
闫石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功课平时由爷爷辅导。但爷爷知识水平有限,加上年纪又大了,对辅导闫石的功课力不从心。"闫石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孩,教生字时,他看上5秒钟就能默写下来。爷爷看到我们给闫石辅导功课十分高兴,洗了梨、倒了果汁招待我们,这也许是爷爷能拿出的最好的待客之物了吧。"李昊说。
刚刚完成"家庭迁移与稳定城市化"课题研究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檀学文副研究员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使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在城市扎根生活。留守和流动儿童问题从属于城市化进程。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均能进入城市生活时,城市化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流动儿童群体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不断扩大。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指出,全国14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1833万。这些儿童有的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有的就在城市出生并长大。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儿童在成长中,实实在在地感受着户籍制度带来的身份差别和待遇差别。
檀学文指出,要推动农村劳动力家庭迁移,促进不稳定城市化向稳定城市化转变,流动儿童教育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良好的基础教育: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究竟如何?2012年6月至10月,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特别策划开展了"城市化浪潮中的流动儿童成长"大型调查,在北京、浙江慈溪这两个流动人口聚集度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针对流动儿童家长发放问卷,意在通过对一大一小、一北一南两个外来人口流入地相关情况的分析对比,客观呈现流动儿童群体的成长状况。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56份。本次调查,描绘出了我国流动儿童家庭的基本生活状况。82.2%的打工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其中有二成家庭年收入不到1万元。流动儿童的父母八成以上是初中或小学文化水平,仅有不到1%的人念过大学。
由于不具备知识上的优势,打工者的职业集中于"个体经营或者做买卖""在公司企业打工""建筑工人""服务性工作"。近六成打工者(58.8%)在进城务工的3年之内,就把孩子从农村接到城市一起生活,但由于孩子大多出生在农村(78.6%),大多是农村户口(90.9%),在城市接受教育存在现实难题。
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表现出了充分的重视。过去一年,流动儿童的教育支出在被访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重,5%至10%的占34%,10%以上的占51%。家长们笃信,好的教育可以给孩子更多机会和出路。
但是,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始终是打工家庭在城市生活的一大痛点。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流动儿童选择入读打工子弟学校。调查结果显示,42.0%的流动儿童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1.5%在公立学校就读,而有56.5%的流动儿童两种学校都上过。
提及选择打工子弟学校的原因,近半数接受调查的家长认为"工作不稳定,方便转学"(45.5%)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不用办理借读证"(23.8%)"收费低"(18.8%)紧随其后。调查同时显示,小学入学后,流动儿童平均转学次数为1.1次,表明一些流动儿童的基础教育缺乏体系和完整性。
不连贯的学习会影响流动儿童基础教育的效果。北京市海淀社工发展中心总干事吴桐向本刊记者介绍说,该中心已经连续3年对流动儿童群体开展支教活动。志愿者在支教中发现,流动儿童大多比较懂事,懂得照顾弟弟妹妹,但在学习上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喜欢英语或某一别的学科、书写不工整、看书写字姿势不好等。由于这些孩子普遍有转学经历,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均等化公共服务:打工家庭的共同期盼
"从父母那代外出打工,到我们这代全家进城生活,日子是比过去好了,但最担心的是孩子这代人。在农村他们没有土地,在城市,他们能有什么?他们长大了靠什么?"浙江籍打工者李响对本刊记者说。
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打工家庭共同的心愿。调查显示,打工父母最希望政府出台的流动儿童融入政策是"提供免费进公立学校的机会",选择这一项的受访者占到了67.5%。同时,他们还希望政府能为子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为孩子办理城市户口。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在一些地方,流动人口仍难完全享受到市民待遇,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在找学校的问题上,父母为孩子找到目前就读的学校,78.4%通过"自己联系学校","社区和政府部门安排"(8.9%)及"工作单位协助解决"(6.4%)的比例比较低。再例如借读证要到老家的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或当地教育局办理,这给打工家长带来了两地奔波的不便,办理时间从一个星期到半年不等。
北京作为首都,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而慈溪市属于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县级市之一,其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两者都是流动人口数量众多的地区,但在流动儿童教育的具体事项上,表现出一定差异。
调查显示,两地父母教育支出存在差距:北京地区流动儿童父母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比重在15%以上的比例达到33.7%,而在慈溪,这一比例仅有9.7%。此外,北京和慈溪的流动儿童在就读稳定性方面也呈现出差异性。受访流动儿童在北京的平均就读年数(3.8年)比慈溪(3.5年)略长,同时北京流动儿童的转学次数(1.9次)高于慈溪(0.9次)。
扎根城市:给孩子一把圆梦的梯子
科学家、发明家、飞行员、画家、歌唱家、魔术师、周游世界的记者、特种兵……在本次调查中填写"我的理想"一栏时,2500多名流动儿童用稚嫩的笔触,认真地写下了一个个生动的梦想。数据显示,与农村相比,80%以上的流动儿童更喜欢生活在城市。
调查显示,在影响流动儿童快乐成长的因素中,"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27.0%)"难以获得优质、方便的基础教育"(20.0%)和"难以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去"(19.6%)居前三位。而"缺乏能共同成长的好伙伴""孩子心里孤单,依赖互联网""方言、衣着等与城市学生不同而导致某种自卑心理"等心理上的因素也对流动儿童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调查显示,每天的课程结束后,"上网、看电视等娱乐活动"(29.6%)"帮助父母做家务或打理生意"(29.5%)以及"学习"(24.2%)成为流动儿童的主要活动。当城市孩子把多姿多彩的课外兴趣班作为丰富、提高自己的必由之路时,超过八成的流动儿童表示从未参加过收费的兴趣班。
调查显示,86.3%的流动儿童没有跟城市孩子同班上学,流动儿童接触的大部分是跟自己一样的流动儿童。甚至有7.1%的孩子在调查中表示自己"没什么朋友"。儿童的城市化通常要从适应语言和风俗习惯开始。然而对流动儿童来说,缺乏和流入地城市人口的交流,会让他们在语言融入上产生持续的障碍,并且不能调节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当地社会的规范,这种情况下,真正融入城市往往很难做到。
"在满足流动人口教育需求、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桐对本刊记者说,打工流入地政府应该更好地担负起为流动人口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同时,希望地方政府在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上,能更多地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以创新方式优化流动儿童成长环境。(《半月谈》2012年第23期,记者 许小丹 韩晓萌)
责编:朱诗璇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