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热点背景】
“互联网+”用之于基层政务管理,“动动手指”就能快速发布指令、及时沟通信息、督促工作落实,确实起到了节约行政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的作用。但是,当前的“互联网+政务”,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存在许多不成熟、不规范之处。各领域各层级政务APP让人眼花缭乱,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群众抱怨人到现场还被要求通过APP办理,等一系列问题。
(《北京青年报》2019年4月10日)
【命题?】
近年来,一些单位大力推广政务APP,群众可以通过手机下载使用,方便办理相关事务,但也有人反映,在个别单位,群众已经到了办公现场,也被要求通过APP办理,设计不同部门的事项,甚至需要下载若干个APP。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互联网+政务”的精髓在于整合大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如果只是把现实中的部门壁垒、信息孤岛搬到网络和“云端”,“互联网+政务”模式就不能发挥预设作用。
建而不管、用而不精,是基层电子政务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在政务APP建设上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既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徒令基层干部和办事群众难以适应、无从选择。而其背后暴露出的一是基层干部对政务APP的理解不到位,存在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二是APP本身不够智能,部门数据不共享,平台功能不完善。
抓落实不能靠“远程指挥”,干工作不能“一微了事”,实干导向、实效要求、实绩指针,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不懈。要想让政务APP发挥其应有作用,第一,既要鼓励“键对键”,也要重视“面对面”。从层级工作部署、落实和考核,到倾听群众诉求、方便群众办事,不仅要善于通过信息技术办公,也要善于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办事。第二,“智慧”政务还应该多一些分析和记忆。通过对不同群众办事喜好、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分析,再依托大数据平台的支撑,提前判断群众的办事需求。这样一来,政务服务就能以一种更主动、更智能的方式走近人民群众的身边,推出因人而异的“服务菜单”,请人民群众“点菜”。
网络空间是服务群众的新地带,新领域,决不能满足于“有了就好”“建了就完”,决不能失之于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用制度厘清可为与不可为、守责与失责、激励与惩罚,方能让“互联网+政务”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责编:李小宇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