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给定材料:
我国是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从全国范围上看,城乡收入差距占总收入差距的75%以上,可见,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目前,制约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格局,打破二元结构壁垒至关重要。制约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格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使农民变市民,让农民富起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二元思维惯性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制定政策措施和财政投入决策等方面仍存在着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思想,这种城乡二元性思维模式和政策严重制约着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要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必须首先打破城乡二元思维定式,转换和更新思维观念。只有打破二元思维模式,才能转变“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二元思维惯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才能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纠正对城市投入的偏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才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才能进一步完善加强农业、支持农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才能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发展失衡、机会不均等的主要原因。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壁垒,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农村实际,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农村非农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通过加快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减少农业人口,让农民转变身份,只有农民非农化,才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布局,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扶持和发展乡镇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带动农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强农业科研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化,按照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择优发展小城镇,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转入城镇或非农产业就业。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造成了制度上的不平等,致使资源长期向城镇倾斜,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拉大了城乡差距。在再分配领域中由二元体制结构形成的城乡二元税制格局,致使城乡居民之间的税负不平等,加大了农民的税负负担。由二元体制结构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体制,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无缘,将城乡居民分开对待,将农民排斥在外。要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居民分配的公平化、合理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壁垒。统一城乡税制,依法规范现代税制,实行农业轻税赋政策,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负担。要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开发、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电信、商业网点等设施建设。要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城乡二元行政管理结构,是形成劳动力壁垒、城乡间就业歧视、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重要根源。要真正实现城乡居民之间在身份地位上、就业机会上、受教育机会上的平等,必须打破二元行政管理结构壁垒。一是废除造成城乡隔绝的二元户籍政策,给农民以平等的公民权。使广大农民从结构性的机会不平等状态中解脱出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地位和身份,“农民”将仅仅是一种职业称谓。农民将与城市居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建立城乡统一流动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各种人为障碍,打破人口流动壁垒,取消就业歧视与限制,保证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平等化。三是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处于“教育贫困状态”,农民因未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竞争劣势。重视农民教育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强化义务教育保障责任,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请根据给定资料中,“打破二元结构壁垒至关重要”内涵丰富,请你谈谈对其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解析】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使农民变市民,让农民富起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是实现观念的转化。转变“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二元思维惯性。其次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带动农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转入城镇或非农产业就业。再次是实现分配合理化。城乡居民分配的公平化、合理化。最后是实现机会均等化。身份地位上、就业机会上、受教育机会上的平等。
责编:李小宇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