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立时代潮头为人民立言 为时代发声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5-21 17:07:04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责任心。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出号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进一步深情寄语: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深刻反映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这是党中央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
立时代潮头 担历史使命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社会,担负发挥社会意识作用的主体力量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客观反映社会存在、科学阐明历史规律、正确推动社会进步,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怀此责任感、使命感。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有深入社会存在、丰富感性认知的调查研究,又要有高于社会存在、实现理性认识的学理研究;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只有跟上社会存在的变化,才能客观正确反映社会存在。党的十九大已经作出重大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仅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必要作用,更要发挥名副其实的重要作用,不仅要与时代同行,更要立时代潮头,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刻认识把握新时代,更好用新时代的理论指导新时代的实践,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这就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引时代明德 为人民立言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取决于社会存在的客观状况,也取决于社会意识的主体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与概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树立新时代的思维、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回应新时代的呼唤,才有立德立功立言之立足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个新时代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爆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带领人民继续前进、造福人类的新时代。这应是新时代的本质特性和根本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身之命的根基。
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立言就是立功,而立德是根本前提,立言是功德表现,立大德、立学说,此乃明德。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反映新时代的需要,明大德、立大德、弘大德,只有引时代明德、为人民立言,才是不负时代、建功立业的根本态度和保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引时代明德、为人民立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民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己任,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以精品奉献人民。必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追求,树立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命运与共的人类情怀,下苦功,练真功,立新功,创造出不负时代、无愧人民和经得起人民、实践、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必须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担负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做新时代立德立功的先行者、敬业精业的示范者。
扣时代脉搏 发时代先声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联系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又是在一定社会意识指导和支配下进行的。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揭示了新时代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新时代的前进方向,引领党和人民开始了新的伟大实践创造活动,也引领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世纪人类思想之先声,是当今世界最强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紧扣时代脉搏,勇立时代潮头,走进实践深处,密切联系群众,发出时代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践感知中转学风、验学理、增学识、创学术,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炼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方式。必须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增强脚力,投身社会实践的“大熔炉”;增强眼力,练就洞察世事的“基本功”;增强脑力,把准思想行动的“指南针”;增强笔力,锻造履职本领的“金刚钻”。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基层群众实情,体验基层群众实践,体会基层群众实需,学会用群众语言讲话,学会用群众视角看事,学会用群众生活说理,把学问做到基层群众心坎上,把科学理论转化成为广大群众创新实践的“物质力量”。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新的伟大时代在召唤,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素材与题材、空前复杂的命题与试题、空前广阔的机遇与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排头兵,具有独特社会地位和崇高历史使命,生逢这个伟大时代,有幸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既是无上荣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唯有立时代潮头、引时代明德、为人民立言、为时代发声,才是光明正道,才有光彩人生。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