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热点概述
3月27日,南宁的一场电视问政,问出了阵阵火药味。面对曝光的公务员上班炒股斗地主、有车一族入住廉租房、盖一次公章"收费"2000元等问题,多名市民嘉宾当场激动抨击指责,其中一名市民还给到场的3名县委书记和1名副书记送上4个"苍蝇拍",4位领导直言"脸红""惭愧",表示将大力整改。
预测题目
电视问政,是来自湖北武汉电视台的一档直播节目,这种新的问责形式一经诞生,就被多个电视台效仿,但是有部分老百姓对此并不买账,认为这是在作秀,对于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对于电视问政,尽管有网友担心这是不是在作秀,但我认为,能把"糗事"秀到这样的公开监督场面,也算勇气大于"秀"气。没有这样的现场秀,至少领导干部的脸不会这么红,也不会有如坐针毡的脊梁骨寒气。这对官员的作风转变,无疑有积极意义。
当然,这几年,电视问政受到一些民众的质疑,主要还是担心现场有"托儿",有的只是看到了官员低头接受监督的姿态,却没看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结果;民众期待看到更多有火药味的交锋,看到旧的问题不被一次次拿到电视问政的台面上,循环往复。"问政"不等于"问责",尤其是在电视节目上,短短几分钟,想要厘清典型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是非曲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视问政作为舆论监督的方式之一,有其短平快的好处,但短板也很明显。至于电视问政里的"火药味",恐怕更不能当做指数标杆来热炒。
不过,真正的问题在以下两个层面:一则,正因为是"电视监督",官员有形象压力,有上层压力,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就算不是动辄得咎,几乎也容易被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就出现一系列的吊诡乱象:比如地方党政一把手,对于几级之下的具体事件,到底该负怎样的责任?拍板解决,看似过瘾,实则"越权";但不拍板,又看似敷衍,难得民心--这就是电视问政的矛盾所在。二则,眼下的电视问政陷入一种"越激烈越有效"的幻觉里。因为问政的基调早已确定,官员与市民基本缺乏了"好好对话"的可能,剩下的姿态,只能是"应对"、是"解释"、是"乖乖办妥"的如履薄冰。
所以,让官员有说话的"机会",让市民有问政的"能力",构建更为常态而正常的问政机制,也许比一档看点诱人的电视问政节目更有意义。一先,应该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台上不做提前的剧本设定,台下建立责任反馈机制,真正把问题解决掉、解决好,杜绝形式主义。第二,建立其他反馈问题的渠道和机制,并将民众反映的问题和解决的状况公开化,建立考核机制,将民众的反馈与官员的政绩紧密联系起来。
责编:王怡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