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翟永冠、白佳丽、宋佳、侯捷
4月19日,青岛公安发布通报称,胶州市民微信群里,出现了当地中心医院出入人员名单。6000余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被公之于众。
类似的情况在多地出现,引起人们对防疫期间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记者采访发现,出于防控需要被大量收集的个人信息,还留存在相关App和超市、药店等商家手中,存在泄露隐患。
信息泄露频发多为违规操作
家住天津的丁先生,近来频繁接到被标记为“诈骗”“骚扰”“房产中介”的电话。
他有些不安地说:“疫情期间多次登记个人信息,是不是被泄露了?”
丁先生的担忧并非多余。此前各地多次出现返乡及确诊人员信息泄露事件。这大多是一些地方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违规操作造成的。
天津市在开展专项治理中发现,“新冠通”等App在收集身份证件、健康信息、详细行踪等个人敏感信息时,未同步向用户说明收集目的;未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向用户提供删除、更正个人信息的功能。
此外,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非法传播个人信息,被公安机关处理的案件。
2月初,内蒙古鄂尔多斯某工作人员,将涉疫排查人员名单发送至内部工作群,被群内成员王某擅自转发至社会群众微信群。随后,名单被网民大量转发,致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后公安机关依法对王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
在广州,海珠警方接到辖区居民报警,称其所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内有人发布多名公民个人信息。警方调查发现,郑某曾将多名曾乘坐某邮轮的游客名单发送给朋友叶某。叶某又将上述游客个人信息转发至其所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内。警方随后依法对违法人员郑某、叶某分别处以罚款500元的处罚。
物业竟要求登记收入状况
记者调查发现,通过收集公民个人信息而进行的“大数据抗疫”,对有效控制疫情功不可没。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存在不规范现象。
——收集信息主体过多。据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介绍,防疫期间使用的信息收集网络应用程序可能有几千个。“这些收集信息主体,没有统一标准和共享、互认机制,存在重复、过多收集的情况。”
此外,一些线上防疫程序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水平较低。比如记者曾使用过的一款由街道运营的小程序,它未向用户展示隐私政策,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在收集用户详细地址、出行信息时,未同步告知使用目的。
——过度收集。不少群众反映,一些部门、商家在收集个人信息时过度索要。有人吐槽,防疫期间,小区物业上门要求登记的内容,竟然包括收入状况和身高、血型等信息。“我真是搞不懂,一个月挣多少钱与疫情防控有关系吗?”
——信息存储、保护不明确。北京的张先生近来每次去家附近的超市、小吃店,都被要求在入口处登记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等信息。一个厚厚的大本子,每个进出人员的个人信息都写在上面,下一个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一个人的具体信息。
“这一本写满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的个人信息登记本,商家如何保护?”张先生很担心。工作人员的答复是,他们只管登记,并不清楚后续怎么处理。
个人信息收集应“最少够用”
目前,各种防疫App和超市、药店、小区物业、公交地铁等主体收集了大量个人信息,很多人在“交出”个人信息的时候,都不清楚这些信息最终会被如何使用。
受访专家认为,未来应抓紧对相关App进行专项治理,督促运营者对照政策标准自查整改。对存在问题的,视情况采取通报整改、公开曝光、通知下架、行政处罚、移送司法等措施。
同时,要明确个人信息收集的范围。何延哲说,收集个人信息应该坚持“最少够用”原则,避免过度收集。
“现在个人信息已被大量收集,重要的是对它们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数据安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说。
他建议,相关部门要对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增加过程追踪,严格监管相关应用程序和其他纸质材料,最大限度降低泄露、滥用风险。
信息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05/11/c_139046911.htm
原标题:为抗疫“交出”的个人信息去哪了
责编:李娟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