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开栏的话
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绿色治理,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的新期待,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今日起,光明日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一些城市推进绿色治理的经验成效,探寻绿色发展背后的治理密码。
又到人间四月天,“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走进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满眼的绿色与润泽:河塍上、水塘边、溪流旁、沼泽里,一树树柿、柳、樟、梅争先恐后地绽开了绿茸茸的嫩叶,一丛丛桑、芦、菱、莲不约而同地抽出了翠盈盈的枝蔓。
近年来,杭州坚持“积极保护”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按照“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原则推进西溪湿地综合治理,探索了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溪湿地在杭州推进绿色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样本。”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教授评价。
生态优先、最小干预,让城市湿地重获生机活力
“西溪湿地是杭州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杭州的象征和命脉。”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教授任重说。
但这个杭州的象征与命脉,却一度衰败得让人揪心。
面积锐减。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扩张,大量房地产商进入西溪湿地从事开发建设,不断蚕食和填埋湿地。西溪湿地的面积,从历史上最高时的60平方公里,减少到11平方公里。
水质恶化。原住民的生活污水,两万多头生猪排泄物,还有人工养鱼投放的饲料,使湿地的水质跌至劣五类。浙江大学退休教授李寿福回忆,当时的西溪湿地,“空气中闻不到花香,也没有青草的气息,弥漫着的是挥之不去的猪粪味”。
进入21世纪,这片败落的湿地终于迎来脱胎换骨的改变。
2003年9月,杭州开始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
西溪之胜在于水,水是西溪湿地的灵魂。保护西溪湿地,重点是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生态。
记者看到,这里的河堤完全用河泥自然堆成,水壁由陡坡改为缓坡,芦苇、野茭白等根系密集发达的植物,有效抵御着河水对堤岸的冲击。
工程建设了水生生物自由流通的生态廊道,在实施区域水源污染监测的基础上,从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四方面入手,改善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增强湿地水体的流动性,逐步恢复湿地的自净功能。
西溪湿地管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湿地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坚持把生态优先放在首要位置,在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社会和经济效益要无条件地服从于生态和环境效益。湿地保护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控制建筑和建设规模,大力削减人类活动的强度。同时,采取“有限进入”政策,控制游客数量,降低人为污染,减轻西溪湿地的生态压力。
“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恢复和重建了湿地生态系统及食物链,保护和提升了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宇说。
现在的西溪湿地,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了二类,相比2005年开园前,维管束植物增加了475种,达696种,昆虫增加了390种,现为867种,鸟类增加了112种,现为181种。湿地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
“西溪湿地为推进城市绿色发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做出了实践示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刘想说,除了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和水质明显改善外,西溪湿地缓解“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可对其周边约15平方公里地域起到降温0.5℃~1.5℃的作用。
修旧如旧、注重文化,让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气质
草木沁香,群芳吐艳,4月初西溪湿地迎来第十届花朝节。1600米长的绿堤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堤,近百万盆花卉争奇斗艳。花朝节现场,无数游客“遍览百花”,惊叹着身边的绚丽,沉醉在芬芳的花海中。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杭州花朝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自然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文化绿色则是民族精神的家园。西溪湿地凝聚着数千年来杭州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
打好“文化牌”,是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制高点。
西溪湿地散落着数以千计的柿基、竹基和桑基鱼塘,这是原住民通过上千年的农耕利用,而形成的近自然的池塘,也是西溪湿地得以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重要元素。杭州对施工区域内的“三基”鱼塘进行严格保护,修复和培育现有池塘、河汊等次生态环境,保留了各类湿地生物的栖息地。对生态环境较好、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实行封闭保护,除摇橹船船工和科考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禁止进入。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教授雷光春认为:“西溪湿地延续千年的桑基鱼塘、柿基鱼塘、竹基鱼塘等湿地景观,是当地居民与湿地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典范,也是湿地公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西溪湿地内的文化修复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在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实施过程中,杭州征集到了一大批体现西溪湿地传统生活形态的民间家具、农具、碑刻;保留修缮了一批老房子并挖掘了陈聚兴染坊、西溪小花篮等独具民间传统艺术特色的“七店八铺”;建成了深潭口、三深村等民俗文化旅游点并恢复了秋雪庵、西溪草堂等45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时,建成杭州湿地博物馆、湿地植物园、莲花滩观鸟区、环境监测站等科普教育和湿地研究场所,发挥公园的科普研究作用。
“西溪模式”成为国内外争相效仿的样板。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前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实地考察后认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持续发展、以民为本,让每寸岸线成为公共资源
“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祖祖辈辈的家园,有一天成为可以媲美西湖的胜地,我们是湿地保护的最大受益者。”湿地观光车驾驶员蒋晨杰自豪地说,“我们安置的新家,推窗就能看到湿地公园,父母也经常饭后到湿地散步赏景。湿地环境优美,物业也在不断增值,现在房租收入成了村民一大收入来源。”
原住民的外迁,曾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实施面临的最大难点。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让原住民成为西溪湿地综保工程的最大受益者。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行撤村建居并全部外迁安置,4000多户村民被安置在紧靠湿地的一个新建社区。
为了确保原住民的利益,除了提供农转居公寓房、办理社保外,还制定了一个“开发性安置计划”,对被收购征用的农用地给予10%留用地指标,用于村集体办企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部分农转居人员由从事第一产业改为从事旅游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
西溪湿地的所有资源都是公共资源,而不是部门资源、单位资源、个人资源。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西溪湿地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个景观,都要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
如今的西溪湿地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亲近植物的“天堂”。湿地公园定期举办的探梅节、花朝节、火柿节、听芦节等活动,让数以万计的游客置身动植物世界,体验到人与自然相处的亲密与默契。
“西溪湿地公园自2005年开园以来,累计入园游客达4500万人次,经营收入22亿元,形成了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了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西溪湿地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何蕾说,但这远远不是西溪湿地价值的全部,在科学保护之下,这块生态宝地给市民带来了令人羡慕的生态福祉。
西溪湿地公园被评为5A景区,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落户湿地周边,新兴住宅集聚区吸纳了20多万常住人口,以阿里巴巴淘宝城、创意产业园、海创园为代表的创业型企业相继落户西溪周边……
“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因此确立和打响,湿地公园正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西溪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平衡点,探索出了一条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之路’。”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任江山舞看来,“西溪湿地不仅是观察城市发展和治理的一个窗口,更是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生态文明生活的生动实践。”
“城市融入生态,生态又融入城市,一个美丽城市的格局就此拉开。”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说。
■专家点评
西溪湿地是杭州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任重
西溪湿地曾与良渚文化共生,被誉为“天堂绿肺”。某种意义上,西溪湿地是杭州的生命线。首先,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决定了杭州文化品位和文化个性,而且是杭州城市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城市事业的发展必定系于文化的发展。其次,生态是城市的基础。西溪湿地蕴含了巨大的生态功能,既是杭州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杭州这座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再次,社会和谐是城市的目标。社会和谐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协调,保护好、维护好西溪湿地生态功能和自然风貌,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与人自然共生共荣,宜居宜业,是为了“人”的发展。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2日 01版)
信息来源:http://news.gmw.cn/2020-04/22/content_33758636.htm
原标题: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责编:李娟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