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朱孔庭
微课地址链接:
【基本信息】
(1)适用对象:高一年级学生,完成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I专题六第三课《罗马人的法律》学习后的复习。
(2)教材版本: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I专题六第三课《罗马人的法律》
(3)制作时间:2014年4月26日
(4)主讲教师: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朱孔庭
【教学分析】
1.适用对象分析:本微课资源适合高一年级完成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I专题六第三课《罗马人的法律》学习后的进行复习的学生。图示法的直观性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中难点的解决。
2.学习内容及分析: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专题六《罗马人的法律一课》对罗马法构成的划分采用了两个不同的标准,即:从法律存在的形式上把罗马法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法律适用对象的范围上把罗马法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这使得教材在对“罗马法的内容”的表述上看似简单,实则概念混乱、头绪繁杂、易混知识点较多。因此,“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图示法有助于解决这一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通过图示法辨析“罗马法”概念学习中的易混、易错点,使高一学生能够很好地准确掌握“罗马法”中几个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学习中认识到图示法在正确辨析历史概念和整合史实上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张(封面):(略)【单击鼠标出现第二张时,开始说】
第二张(本课标题):
同学们好!这一讲,我们来学习用图示法解决《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中历史概念易混、易错的问题。
第三张:
让我们先来看一张“知识结构图”。大家说,这张“知识结构图”怎么样?对,直观上,这张“知识结构图”很整齐、很精美。但问题是,它所展示的有关“罗马法”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恰当、准确呢?【单击鼠标——问题:下图展示的知识结构是否恰当呢?紧接箭头指向错误处】来看这个部分,首先,它将习惯法与《十二铜表法》并列;其次,它将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与公民法、万民法之间的关系,表示为由“起源”到“发展”的关系。这正确吗?错在哪里?我们在学习《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课的时候,是否也会发生类似的错误呢?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本课中涉及到的概念入手……。
第四张:
那么,《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课中,有哪些概念呢?
1.罗马法:所谓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以来,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对象的范围上可以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2.习惯法和成文法。习惯法实际上是罗马国家早期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是不成文的法律;成文法,顾名思义,就是成文的法律,古罗马的成文法是从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开始的。
3.公民法和万民法。公民法是指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的公民,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敕令、大法官告示和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万民法是指公元前3世纪中期后,罗马在扩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的法律。
4.《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是古罗马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它既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也是古罗马一部重要的公民法。
可见,人民版教材对“罗马法”内容的划分采用了两个不同的标准,即:从法律存在的形式上把罗马法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法律适用对象的范围上把罗马法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这两种不同划分标准在罗马法演变历程中的时间分界点是不同的。如果在学习中忽视划分标准和时间分界点上的差异,就会混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错误认识。人民版教材在对“罗马法”史实内容的表述上看似简单,实则概念混乱,头绪繁杂,易混、易错点较多!
因此,我们要明确一点:习惯法和成文法、公民法和万民法是对罗马法不同划分标准下的两组概念,不是简单的时间先后或是由“起源”到“发展”的关系。
而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准确、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正确关系!
【单击鼠标,进入下一张幻灯片】
第五张:
古罗马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城邦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三个重要阶段,其统治区域也是不断扩大的。但在其统治区域内,人们享有的政治经济权利和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我们可以由下面这个图示来说明。
其中,权利最充分、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罗马城邦及其公民,其次是其盟邦,然后是其它被征服地区。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这种不平等就集中体现在法律上。最初的公民法,是用来维护罗马公民的核心地位及权利的,只有罗马公民才能享有。但随着被罗马征服地区的不断扩大,以统一、相对平等公正的法律来缓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各种矛盾,以维护罗马统治的稳定就成为必要,于是在罗马公民法基础上发展出了万民法,并逐渐于公元前1世纪后成为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所有民族及外邦自由民的法律。
【单击鼠标,进入下一张】
第六张:
罗马法的演变紧扣着罗马历史发展的脉搏!在城邦时期以及共和国早期主要是习惯法,以公元前449年的《十二铜表法》为标志,其后主要为成文法。为了更加完整、准确地说明“罗马法”中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下面的时间轴来展示。
首先,来看一个时间轴,它有四个时间地点:公元前509年,这是罗马建国的时间;公元前449年、公元前3C中叶和公元前1C中叶。最容易标出的就是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就法律形式而言,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因此,可以认为自公元前449年后,罗马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之前为习惯法(不成文法);根据教材表述,自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用来调整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即为公民法,而公元前3世纪中叶随着罗马的大规模对外扩张,万民法开始出现,并最终取代公民法;最后是公元前1世纪中出现的自然法理念。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罗马法无论在形式的发展上还是在适用范围的变化上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但要注意的是,它们划分的时间分界点是不一样的,而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要注意区分,不可混淆;
2.因为划分的时间点不同,就造成了公民法与习惯法、成文法,成文法与公民法、万民法在内容上都有重叠的地方:公民法中既有一部分的习惯法也有一部分的成文法;成文法中有一部分公民法也有一部分万民法。这其中要记住两个关键的时间分界点:公元前449年、公元前3C中;
3.《十二铜表法》在形式上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而在适用范围上,它又是罗马众多公民法中的一部,这要注意。
明确了这三点,加上如此直观的图示的帮助,相信同学们在学习《罗马人的法律》中时就不会把这些概念混淆,形成错误了!
第七张: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加深印象,我们再看一幅图。现在,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用此图表示罗马法中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错在哪里了?
对,(1)几个概念并非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2)十二铜表法与其他几个概念并非对等概念。由此,我们也找到了辨别易混、易错的两个关键——时间(公元前449年、公元前3C中到公元前1C中)、《十二铜表法》的双重地位(既是成文法、又是公民法)。
抓住了这两个关键,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两个习题来进一步巩固本讲的学习效果。
第八张:
第1题:【思路分析】这个题目表面上考公民法的内容,实际上是考《十二铜表法》的双重历史地位的,好多同学可能只关注到《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标志的历史地位,却很少注意到它也是罗马众多公民法中典型的一部。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根据前面图示不难判断出选A。
好!相信通过上述的讲解和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够很好地准确掌握“罗马法”中几个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也能认识到,图示法在正确辨析历史概念和整合史实上能够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
本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再见!
责编:杨粟梅
上一篇:关于微课程设计给教师的17条建议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