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备课网 > 名师

微课程:小现象做出大文章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8-28 18:56:59

 微课程:转换看问题的视角

一次例会上,胡维森老师与其他两位教师,联合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清晨,我远远看见操场上一瘦小男孩,一动不动蹲在地上,手拿一矿泉水瓶倒立,眼睛一眨不眨盯着瓶盖。我很好奇,问:你在看什么。那孩子看都没我老师一眼,继续看着水瓶,一会又把水瓶倒过去。于是我走过去蹲在他身边,继续问:你在观察什么?那孩子看了我一眼,仍没回应。

我更好奇了,蹲在地上和他一起看了一会,很孩子气的说:这瓶盖上有个小洞洞。这时孩子答话了,“是的,我在瓶盖上挖了一个洞”。我接着问他你在观看什么呢?小男孩很认真的说:“你看这水一滴掉下来,跟着就换上了一滴新的水滴,很慢,我用手一挤,水就成线的流,过一会又成一滴一滴的了。我把水瓶倒过去,马上倒过来,也能成线的流,但是过一会儿又是水滴了”。我紧接着问:“你知道原因吗”?小男孩摇了摇头。我便告诉他这是因为空气的压力、压强……所以就慢了,我一口气说了连我自己也没有弄明白专业术语。本以为孩子会追问我,没想到那孩子“哦”了一声,起身跑开了。

孩子起身跑开的刹那间,我意识到了我做错了。那一通费解的解释,孩子觉得很深奥,难于接收。如果顺着他的话题,引导思考,可能更好;或者启发:还观察过什么,还想观察什么,使对话继续,更利于走进这类爱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给孩子更多引导……

如何弥补?我将这个故事告知了孩子的班主任杨静。杨老师找那孩子对话,得知孩子很喜欢观察小动物、小植物,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经杨老师推动,这孩子给全班孩子做了一次“观察介绍”,因为效果很好又被邀请到学校“小讲坛”,给全校孩子介绍。

故事很小很普通,但处处流露着温情,令人感动。后来被开发成微课程,打动了更多的老师。为何能打动人?源于细节。细节最动人,细微处更能触摸教育本质。

微课程,基于微问题和微研究。微问题微研究,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和小策略,使得老师们的视角放低,叩问细节,提升对教育的敏感度。微研究,让教师有了研究的意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惊喜的发现,这样的小故事,老师们开发的越来越多,并在团队中快速传播。这些小故事创造的数量和传播的速度,映射着一个团队成长的足迹。

微课程:改进思维方式

六年级决定搞一次毕业旅行。德育处按照惯常方式:征求意见,确定路线,引导孩子查询沿途历史,革命圣地举办毕业典礼等等,收效良好。趁热打铁,将其开发成了微课程。在修改完善微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们说只是介绍毕业旅行的流程,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于是协商这如何提升内涵,如何使毕业旅行更富含教育意义。

针对该微课程,政教处组织了几次讨论,并邀请部分教师出谋献策,最终定稿令人激动:视毕业旅行为锤炼孩子、发展能力的机会,将其所有活动流程,交由孩子们处理。学校联合家长委员会,帮助孩子组建活动策划部,由孩子们自主确定旅行线路,选择旅行社,策划毕业典礼,组织出游活动。所有的任务,将孩子推向前台,教师和家长只是作为指导者、支持者出现,决策权交给孩子。

虽然已经不是介绍本次的毕业旅行,但显然,已经为下一次的旅行,策划好了方案,指向的是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整个过程与其说是在协商、开发、制作微课程,不如说是一次教师集体研究的过程,是一次理念建构的过程。

微课程,因为追求教育内涵,总是启发教师自我追问:怎么做的?为何这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可以怎么做?……在不断地自我对话、自我反思和自我诘问中,教师的研究意识、思维方式发生着渐进式的变化。 
思维方式的变化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是感悟累积的过程,是渐进式的。需要时间浸润,需要环境滋养,需要反思内化。微课程,为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变化搭建了平台。

微课程:优化管理行为

天问学校每月固定有教学开放日,家长可以自由进入任何一个班级听课。这项工作已成为常规工作,流程化了。但因为工作变动,该项工作需要移交给他人负责。以往的工作交接,即使交流的再详细,也会有信息的丢失和疏漏,仅靠语言的交流,会令新手操作起来感觉心里没底。现在,只要查看“开放日流程”微课程,不仅知晓了整个操作流程,而且明白为何这样做的道理。新接手的老师,很快进入角色,而且很快的对工作流程进行了创新。

微课程,不仅有利于工作的承接和创新,还有利于指导干部和教师的管理行为。这是天问学校小学部张玉华老师的故事:

我从来不认为老师也是管理者。在我看到微课程《猴子的理论》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作为班主任,不仅是管理者,而且,我的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猴子理论》讲述的是下属来请教、请示时,其实是将他自己的猴子交给你来养。如果你接招了,“好,我想想再说”、“好,明天我给你答案”……那么,“猴子就跳到了你头上”,“替别人养猴子,会饿死自己的猴子”、“应推开你肩上的猴子”……形象生动的语言让我对平常困扰的班主任琐碎事务豁然开朗。

我做班主任工作,总有处理不完的问题。每次孩子反映情况,我总说:“好,我现在很忙,等会再说。”或“噢,这样啊,我想想再找你吧。”于是总有好多待解决的问题排着队。

《猴子理论》的微课程教我如何推开那即将搭上来的猴子。“你觉得问题出在哪”、“你想想有什么好办法?”、“你有什么解决方案,想好了来找我”……太妙了。换一种思路指导孩子,不仅不会依赖老师解决所有问题,而且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接手了一个新班,孩子们商讨后选择包干制完成卫生,每个人固定一个职责。运行时间不长,卫生委员便屡屡来诉苦:xx不认真扫地,xx抱怨任务太重,xx不自觉,老要提醒……

我一改以前的方式,“我听你说了很多了,作为卫生委员,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想好了再来找我吧!” 
过了几天,“老师,我觉得任务包干不太好,还是小组负责,这样一个小组就可以有组长来提醒了,也可以结合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起评价小组。”我眼睛一亮,“好主意!原先的单个负责就像一盘散沙,小组包干就增强了小组的责任感。但是里面还有一些细节,你想过吗?比如走读生,比如未考虑到的小岗位可能就没人管了。”“好的,我再把这些特殊情况挑出来,由组长协调。”

清洁卫生表换了,效果果然比以前好多了。清洁委员看着自己的方案被采纳,喜滋滋的,更有干劲了,卫生管理更主动了。 
……

微课程:助推课堂教学变革

创新,源自民间。虽然这种说法有点极端,但微课程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我们当初没有预想到的,应该说老师们的创造。

我们当初预设的学科微课程,只是以微课程的形式,来促进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指导。比如,以数学学科微课程为例,对于一年级“0-10”这几个数字的认识,很多教师认为这个很简单,没什么可教的。于是,利用数学学科微课程,指导教师要注意一下几点:会读;会写;会数(口手一致,一一对应);基数(数到最后的数是总数);序数(谁在前、谁在后,谁打谁小)。一年级孩子要体会到这五点才叫真的会了。

事实上,老师们的创造力远远不止这些。一次,语文课上,教师利用微课程介绍作者,简洁的文字,配上图画及音乐,一下子让孩子们进入了作者的生活年代,促进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整节课因为有了微课程作铺垫,营造了良好的场景,孩子们体悟的相当好。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定位微课程在课堂上的作用。

老师们的创造在不断继续。学校推荐合作学习,试验班级的成功经验被开发成系统的微课程,《合作五招》、《合作学习中的分组》、《深度追问的策略》、《小组合作中的花样评价》等等,在全校广泛交流,促进团队学习的同时,推动着合作学习项目研究的深入。有老师觉得这个不过瘾,因为是给老师学习的,有没有供孩子学习的呢?因此,将其他班级好的合作行为和课堂合作中精彩的片段,拍成视频微课程,直接拿到自己班级孩子观看。孩子们有样学样,这种直观示范的效果,好于教师讲解百遍。

微课程:指导家教

镜头一: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妈妈,今天在学校吃的又是烂苹果。”孩子已经连续三天说吃的是烂苹果了。

错误的处理办法:A:这学校怎么这么缺德?老师真缺心眼? B:以后别吃学校的东西,咱们自己带。C:哦,你自己不知道问老师呀?

天问小学提倡这样的处理方式:

妈妈:“哦,是么?那是为什么呢?”孩子:“我也不知道呀?”妈妈:“明天你能不能自己问问老师?老师肯定会帮助你的。”接下来家长背着孩子给老师电话,“……我让孩子明天自己向您反映,请您关注一下。”

因为有师长背后的“沟通”,当孩子向老师反映时,一定会得到妥善处理。原来,苹果切成了两半,时间长了就氧化了,孩子认为是烂的。误会解除了。但此事给孩子的感受是:原来,这些事情我自己可以搞定。我说的话老师也会听。

家长和老师在背后合作,将孩子推向前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镜头二:表扬,应描述孩子的行为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类似的赞扬不绝于耳:“宝贝,你真乖!”“棒棒,你真棒!”“你真是个听话的孩子!”……

孩子充斥在“真乖”、“好棒”、“好孩子”的评价中,容易迷失。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发现,面对成人泛滥的表扬,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知道怎样才是好的,好的标准难于建立。”

并非上述的表扬不能用,但如果全是这样的表扬,则缺乏了指向,表扬效果打了折扣。

有没有更科学的表扬办法?天问小学提倡以下的表扬方式:“听奶奶说,你和小朋友分享了你的玩具,我的宝贝真乖。”“宝贝,今天放学你做完了作业才去玩,简直太棒了。”“我发现你作业的时候,一口气就做完了,中间没有走神,这习惯真好,希望能坚持。”“刚才你扶着爷爷过马路,真孝顺,妈妈为你高兴。” 
表扬时,描述孩子的行为。这样的表扬,让孩子更为明确自己好在哪里,为何受表扬。给孩子的感受是:“哦,感情这样的行为是好的。”不断强化着孩子正确行为。

这是学校家校合作研究小组开发的微课程(文字部分),陆续开发了数十集。被宜昌《家长报》看中,正在陆续连载。

学校试图影响更多的家长,所以被开发成“微信”。每天早上,通过飞信发送给更多的学校家长,指导家教。

责编:杨粟梅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