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这里微课很火,有的人是喜欢,潜心研究;有的人是迫于压力,无奈的做。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把火是真的烧起来了,老师们之间的问候也多了一句:你的微课做了没?微课的概念和技术就像这春风一样,一点点的悄无声息地蔓延,颇有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势头。笔者属于前者,对微课莫名产生了一股兴趣,于是也耐不住心痒,动手做了起来。可是做微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困惑,现在一一列举,交由大家评判。
1. 微课是一线老师做的吗?有很多老师,尤其是高中老师说,太忙太累了,根本没有时间做。现实是高三毕业在即,尤其是高三的老师的确是没有时间,微课比赛放在下学期的确是有点为难。可是除了毕业班的老师,还有一部分老师是由于技术问题,比如软件的安装,比如录制的技巧。这些都让一线的老师望而却步。这一点我觉得随着教育技术的普及,微课已经跟所有的现代化技术一样,成为一种潮流,作为老师,还是应该跟得上时代,而且像录屏软件这样的技术,完全没有那么困难。加上有些学校配备了电子教室,更让技术问题不是个问题了。解决这个困惑,恐怕只要一样就行,就是心态。只要心态调整好了,就完全不是问题。
2. 微课到底怎么做?应该重技术还是重内容?评判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恐怕就无人能解答了。现在的微课比赛就好比是把一堆人拉到大海边,简单介绍一下游泳的理论和技巧,然后就把这堆人扔到大海里,自己摸索游泳的技巧一样,对于微课的理解和评价,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可以说是一千个老师心中,就有一千种微课。可是,微课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怎么就变成“应该是......"了呢?老师们做事情喜欢首先把概念弄清楚,然后按照条条框框去做,可是我觉得对待微课应该先允许各种形式的存在,然后大家一起评判效果好不好。效果好不好也不应该只让老师评判,学生才是最终的受益者。就跟厨师做饭一样,难道不是消费者来评判,而是只让厨师们进行评判?
3.微课能不能有主讲人?能不能有学生?能不能说“我们”、“大家”?这样的困惑让我最近一直纠结找不到答案,我是一个历史老师,我认为文科的东西单靠课件无法去跟学生有更深入的交流,所以我选择了有主讲人的微课;我觉得面对学生交流,那种思想的碰撞每次都能激发我的想象,所以我喜欢不拿讲稿进入课堂,那种灵感的迸发是我自己怎么写都写不出来的;我当老师已经习惯了说“我们”,哪怕是面对一个学生,我觉得也是“我们”,而不是“你”,因为学习的还是我和那个学生。我的第一个微课作品选择的是进入课堂录制,当然介于比赛规则,基本没有学生互动,然后进行后期制作。成品出来后,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是很好,一种承认我的内容很好,但是形式不符合微课的要求。针对这样的疑问,其实我心里也很困惑,到底我这样做是不是对呢?我又重新制作了一个用录屏软件直接制作的,没有人头像的微课。到底交哪件参赛呢?请博友们高见!
责编:杨粟梅
上一篇:全面解析“微课程”
下一篇:微课程制作要树立四种观念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