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知识”也是提到次数较多的一个概念。苏老认为,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过程)应该是基础,是第一位的,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当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是把教学放在前面的。这与我国的相关概念有所不同,我们的“教育教学”总是过于强调“教育”的功能性,把它放在首要的位置,把它与教学分割开来,结果,教育、教养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成了虚无的东西,其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我国青少年教育工作最失败的原因之一。
我国当前的教学正由纯粹知识的传授向“三维目标”迈进,但我们往往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的多数的教育者,虽然私下还坚持着“知识唯一论”,但表面上不敢再谈知识,认为谈知识好像与新的标准与理念相矛盾,认为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同日而喻的。其实,教育的基础是教学,教学基础是知识,离开知识谈教学就是自欺欺人。另外一个自欺欺人的地方是,虽然在嘴上高喊“三维”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又都坚持着知识以教师的传授为主、以时间战题海战为主。
苏老丝毫不避讳谈知识,而且是大谈特谈,他谈知识还毫不忌讳“死记硬背”。他说,小学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一节又一节的课堂上,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务必使儿童已经记住的词经常复习,反复使用”,“要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但是,他又强调,记忆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训练和练习,让学生“死”记住一些基础知识,但随着年龄的提高,再去死记硬背、再通过重复的训练和练习去记忆一些知识,那就等于扼杀孩子了。要“让知识成为掌握新知识的工具”,这样的知识才能有灵性,才是有活力,才能在运用、理解过程中提高能力。
基础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创造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一定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优势,教师就要重视机械记忆,但要让训练和练习更有趣、更有吸引力,让机械记忆不成为孩子学习的负担。毕竟,有些东西过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不会重来。等到孩子稍大一些,再去记一些必须“死记”的诸如常用字的读写、基础运算等的东西就困难得多了。
苏老强调,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要“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这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打开学生视野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是书籍里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把学生的小知识放到一个大的知识系统中,让学生带着知识在这个世界上去发现问题、并启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又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兴趣的过程,更是他们创造力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要把质疑的权力、思维的权力交给学生。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远大的目标,不能让学生为练习而练习、为做题而做题、为能得高分而学习、为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而学习,要为孩子的一生考虑,要为孩子的一生幸福着想。要把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变成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变成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变成学生享受学习幸福的过程。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