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正切、余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研究”属于高一年级的三角函数,是学完“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之后的一节课。以这节课为例,我们来看看张思明是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独具匠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材内容的。
“对比上一节的习题,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书和作业本,对正弦和余弦函数,在作业中,我们已涉及了多少类型的问题?”学生们查找后发现了问题,教师板书学生的回答:(1)定义域;(2)值域;(3)奇偶性;(4)单调性;(5)比大小;(6)求最小正周期;(7)做图。接着,教师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正切、余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以想一想,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回答说:“不就是上面这几点问题吗?”“说的不错,我们只要把相关问题中的‘正弦、余弦函数’换成‘正切、余切函数’就可以了。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看书5分钟。”
5分钟以后,学生阅读完毕。教师指导第一组学生(7人)为旁边同桌的同学(第二组学生)就前面七个方面提一个有关正、余切函数性质的问题,要求是后面的同学不要提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问题,并请同桌同学起立对着大家回答。做完后,问、答的两组学生互换角色。其他组的同学一边听,一边作判断,对的放过,不对时请同一行的同学予以更正。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很基本的问题,例如,“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正切函数的值域是整个y轴吗?”。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很不错,像“正切函数是它定义域上的增函数吗?”,“怎样由y=tanx的图像得到y=cotx的图像?”。在学生回答时,张思明有时会追问原因,有时又插话说“自己不懂”,要求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就“自己问、自己答”,基本将教材上的重要内容都过了一遍。
该到练习的环节了。“下面,请第三组同学用两分钟的时间为大家设计一组课堂练习,可以讨论,要求是七个方面都要覆盖。”组长分配协调一人一题,七个人上黑板,学生之间有交流,按时完成了题目。“请第四组同学上黑板解题,其他同学在下面解。请第五组同学‘评价’题目的质量和解法的好坏。请第六组同学对应设计课后作业的选做、探索题。请第七组同学做全课的小结。”张思明将任务分配到每组学生身上,所有的人都有事可做,课堂练习、练习讲评、家庭作业和教学小结一一得到落实。其中,第五组学生的“评价”很是耐人寻味,下面仅举三例。
学生1:(略)
学生2:(略)
学生3:(略)
在学生小结之后,张思明说到:“大家谈得都很好,特别是评价组的同学,不仅做出题目,还能‘品出’出题者的本意,小结做得也不错。我请大家注意,这节课的过程实际上给出了一种学习新内容的宏观程序:温故(相关知识准备)→
新的学习对象与旧知识的联系→类比提问、差异思考发现问题和学习目标→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应用成果,联系巩固(发散)→归纳收缩(小结)。这里的程序还没有完,还有一段是‘进一步的发散思考,探索新的问题和规律’。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在课外进行的。”
我们看到,在以上的课例中,传统教学的知识点几乎都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教师的作用有二:一是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把相关的内容学透(表现为教师的插话),二是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用一种理性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以往的作业题,告诉学生探索新知的“宏观程序”。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张思明既注意让学生“合作探究”,又使活动的范围涉及全班,不留死角。所有这一切,都为张思明以下这段话做了最好的注脚:“教师不要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当,从而自己也能尽早成为‘导游’。学生成为‘导游’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周边的景致就是激发、诱导学生创造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设计的‘天机’与景致的自然融合。”
在大多数人眼里,数学是演绎的科学,严谨但却枯燥。数学真的只有这一种“面孔”吗?数学里有生动活泼的东西吗?
《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28日第8版
责编:杨粟梅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