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一个人增加日进餐次数并且不显著增加所摄入的食物总量,那么他的胆固醇水平会有显著下降。然而,大多数增加日进餐次数的人同时也摄入了更多的食物。上面陈述支持的观点是( )。
A.对大多数人而言,胆固醇的水平不受每天吃的食物量的影响
B.对大多数人而言,每顿饭吃的食物的量取决于吃饭的时间
C.对大多数人而言,增加每天吃饭的次数可能不会导致胆固醇水平显著下降
D.对大多数人而言,每天吃饭的总量不受每天吃饭的次数影响
2.某单位提出节能减排的A,B,C三种方案,其中开车上班的员工都选择的C方案,坐地铁上班的员工都选择了B方案,坐公交车上班的员工中没人选C方案,坐地铁的员工都还没有驾照,王先生做公交车上班同时也没有驾照。
由此可以推出( )
A.王先生选择了B方案
B.选择B方案的员工都没有驾照
C.坐公交车上班且选择了A方案的都有驾照
D.坐公交车上班的员工有可能都选了A方案
3.在室温气体的作用下,全球平均温度越来越高,并伴随有绝对湿度的全球性增加。大部分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可能经历极热天气和极高湿度,在过去50年内,人的劳动力量下降到90%,到2050年,这一数值估计下降到80%,到2200年劳动量将下降到40%以下。因此得出结论,人类的劳动量将在未来的湿热环境中下降。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
A.湿热天气对户外人员的劳动影响较大,不太影响室内人员
B.随着劳动保护和机械能力的提升,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小
C.气候湿度增高比温度升高更能对人类劳动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D.气候问题主要限制了热带和中低纬度地区的人类活动
4.一个动物保护组织正在设法改变人们对乌鸦的偏见。该组织认为乌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厌恶是因为其黑色的外表,他们指出,通过基因改造,可以让乌鸦披上洁白的外衣。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该组织的看法?
A.基因改造后,"乌鸦"就不再是乌鸦了
B.乌鸦可以消灭害虫,它其实是人类的朋友
C.有人认为乌鸦食腐肉是其令人厌恶的原因之一
D.黑百灵是一种通体黑色的小型鸣禽,它深受人们的喜爱
5.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教师的数量持续增加,然而却低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以下哪项与上述情况相冲突?( )
A.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有所增加
B.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教师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保持不变
C.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针对教师的经费投入比以前增加了将近3倍
D.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教师在同龄人中所占比例由10%下降至9%
1.答案: C
解析:
2.答案: D
解析: 题干内容可以一次翻译为开车→C;地铁→B;公交→-C;地铁→-开车;王→公交且-开车;从题干得知王先生坐公交,不选择C方案,是否选择B方案推不出来,所以A不对;选择B方案是"地铁→B"的肯后,不能得到必然结论,所以B排除;C项中选择A方案,题干没有提及,推不出任何结论;D选项坐公交推不出与A方案的必然关系,但是可以有"可能"性。所以本题答案为D。
3.答案: B
解析: 题目论点是人类的劳动量将在未来的湿热环境中下降。B.随着劳动保护和机械能力的提升,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小,既然越来越小,那么湿热环境就不会对人类的劳动量造成影响。因此,这道题的选项是B。
4.答案: D
解析:
该组织认为乌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厌恶是因为其黑色的外表,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改变人们对乌鸦的偏见。A项未说明基因改造后是否能改变偏见,不能质疑;B项恰好说明人们对乌鸦有偏见,不能质疑;C项"有人认为"只是有些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且"原因之一"也不能说明黑色的外表不是令人厌恶的原因;D项通过举反例说明了黑色的外表不是令人厌恶的原因,则基因改造也不可能改变人们对乌鸦的偏见,从而质疑了该组织的看法。故答案选D。
5.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
第一点说明德国教师的数量持续增加,第二点说明德国教师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第二步:分析题干信息,并结合选项得出答案
A项:德国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有所增加,加强了第一步中第一点信息,与第二点信息无直接关系,因此A中说法不与题干情况相冲突;
B项:德国教师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保持不变,由第一步中第二点"德国教师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可得教师在全国总人口中比例会下降,因此B中说法与题干情况相冲突;
C项:针对教师的经费投入的变化,与第一步中第一点和第二点的信息无直接关系,因此C中说法不与题干情况相冲突;
D项:德国教师在同龄人中所占比例由10%下降至9%,由对B项的分析可知,教师在全国总人口中比例会下降,从而D项加强了第一步中第二点信息,因此D中说法不与题干情况相冲突。
综上,故正确答案为B。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